早上起床,发现床上、枕头上全是头发;刚扫完地,转身就看见地上一根根的头发;每次洗头,总能看到手上有一把脱落的头发……这些情况,不由让人开始思考:我们离秃头还有多远?女性比男性掉发更严重吗?为了缓解脱发,大家都做了哪些事情?除了植发,还有什么解决办法?
数据 超八成人在意脱发
据《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》显示,中国受脱发问题困扰的人已超过2亿,发病率高且日趋严重,每年以15%至18%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,未达30岁的90后脱发比例已经高达36.1%,甚至有超五成的大学生表示已经开始脱发。
“最开始没有太在意,直到后来发现家里哪都有自己的头发,照镜子的时候发现竟然能看见头皮了,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。”小李今年刚大学毕业,本应是拥有一头秀发的年纪,却已经开始出现发缝稀疏的情况。为了缓解脱发的情况,她换过洗发水、吃过“五黑”产品、用生姜擦过头皮、找中医调理,还把一头长发剪短了,但都收效甚微。“感觉现在只有植发了,要不然过几年,我就需要戴假发了。”小李说。
市民张先生遇到的问题是“地中海”。“家里人会比较介意这个问题,他们说的多了,我也觉得这个样子不太好,所以专门到医院做了检查。”他说,当时医生的结论是脂溢性脱发,建议他用药的同时配合一些治疗手段,但因为一些个人原因,他没有坚持下来,头发越掉越多,地中海的情景也就越来越明显。
“我感觉头发容易出油,所以掉发就比较严重。”“我的头发一直比较少,发丝也比较细,但他们都说这是遗传。”“现在年纪还小就已经开始掉头发了,那以后还了得?”山西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后发现,在最困扰的秀发问题中,头屑多、头发油腻、脱发为主要的秀发困扰,其次是头痒、发丝分叉、发丝干枯等。
相较于男性,女性更担心脱发困扰。而有相关机构做过调研,发现82.1%的人对自己现在的头发状态(脱发或少发)是非常在意的,其中59.3%的用户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。女性因在意头发问题已经采取相应措施的比例为48.1%,而男性采取措施的比例相对更高,达62.6%。
释疑 一天掉30根头发不正常?
北大医院太原医院皮肤科的杨淑霞教授介绍,毛发是皮肤的附属器,为长圆形柱状角质结构。
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现象,其中:
生理性脱发:毛发为了维持退行期与生长期的平衡而发生的正常脱落;
病理性脱发:指头发过多地、不正常地脱落。
通常,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掉30根至60根头发属于正常现象,即为生理性脱发。每天掉的头发超过100根,就是病理性脱发,若超过100根且持续两个月至三个月,就应尽快就医。
病理性脱发之所以受到关注,主要是因为它会令患者的外貌受到影响,进而影响身心健康。此外,脱发还可能预警一些疾病的发生。
一般来说,按照脱发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7个等级,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级?
一级脱发:发际线(头发的边际线)正常。
二级脱发:发际线后移,额头稍高。
三级脱发:发际线脱落明显。
四级脱发:前额明显秃发,整体头顶部位稀疏,但头发没有完全脱落,还有一些细软的头发存在。
五级脱发:前额及头旋部位头发脱落,中间形成断带,脱发面积较大。
六级脱发:前额部位头发基本脱落,头顶部位向后扩大趋势更加明显。
七级脱发:这是脱发分级里最严重的情况,整体头发只剩后枕部和耳鬓周围一圈头发。
“怎么判断自己的发际线是不是后移了呢?”
四指测量法:将手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平行于眉的方向放在额头上进行测量,如果不能完全遮盖,就说明存在发际线后移的情况。
专家 不停掉发与这些因素有关
“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,我国目前有2.5亿人脱发,其中雄激素性脱发占1.3亿,目前还没有根治雄激素性脱发的办法。”
根据发病原因不同:脱发主要分为雄激素性脱发、斑秃、瘢痕性脱发等类型,此外还有感染性脱发、先天性脱发等其他一些少见类型。
雄激素性脱发是最常见的脱发性疾病,患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有明显差别,白种人发病率最高,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相对较低。
我国最新研究数据显示:男性脱发患病率约为21.3%,女性患病率约为6.0%。换句话说每5位中国男性就会有1位在遭受着脱发的“折磨”。
数据同时显示,男性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53.3%-63.9%,父系遗传风险明显高于母系遗传。
引起脱发的常见原因:包括遗传因素、精神压力过大、药物副作用、内分泌失调及疾病等。
遗传因素:常表现为雄激素性脱发,此类患者的头皮毛囊对体内的雄激素过于敏感,导致毛囊逐渐萎缩进而造成脱发。雄激素性脱发患者的后代比一般人的患病风险更高。
精神压力过大:当患者长期存在焦虑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,可导致毛发生长功能抑制,进入毛发休止期,从而出现脱发。
药物副作用:使用某些药物也会造成头发大量脱落的情况,如治疗恶性肿瘤的化疗药物。
内分泌失调:毛发的生长还会受到多种内分泌激素影响,当人体出现内分泌失调的情况时,可引发脱发。
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,比如头皮外伤、年龄增长、不良美发习惯、长期吸烟等因素,也容易诱发头发脱落。
免责声明:本篇图文来源于“山西新闻网”,内容仅作信息分享和科普目的,不涉及商业宣传,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。